上周四,賽業(yè)生物模式動物中心主治獸醫(yī)高玉龍老師「小鼠健康觀察及臨床癥狀剖析」線上課程,以下為本次直播常見問題匯總與解答。
FAQ:
1.小鼠脫毛問題
2.小鼠螨蟲問題
3.被小鼠咬傷問題
4.小鼠營養(yǎng)補充物問題
5.母鼠吃崽的原因
6.潰瘍性皮炎發(fā)生原因
Q: 小鼠脫毛問題
A
表現(xiàn):小鼠整體或局部毛發(fā)脫落,可觀察到裸漏的皮膚,在某些品系更容易出現(xiàn)。這里需要將脫毛與打斗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外傷做個區(qū)分,一般來說脫毛只是毛發(fā)的缺失,裸漏的皮膚完整無破潰,而外傷會觀察到皮膚表面的出血部位或結痂。
原因:導致脫毛的原因較多,包括小鼠行為學、飼料營養(yǎng)、激素變化、寄生蟲感染/牛棒桿菌感染、基因影響、藥物影響等,而且這幾種因素并不是完全獨立的。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小鼠行為學導致的脫毛,也就是過度理毛行為,這種行為在不同品系間存在明顯差異,比如BALB/c小鼠脫毛的情況非常少,而B6、129S1等品系就比較常見。除此之外,環(huán)境脅迫比如飼養(yǎng)密度過大時,小鼠過度理毛的情況就會增加。哺乳期母鼠可能由于激素變化等原因,會對幼崽有過度理毛行為,導致小崽的脫毛。所以小鼠行為學背后還有遺傳、飼養(yǎng)管理、激素變化等方面的原因。脫毛相關的文獻報道,可以搜索小鼠over-grooming、hair barbering等關鍵詞,有較多研究。
小鼠出現(xiàn)脫毛后,需要留意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比如體表寄生蟲的感染(螨蟲較常見),小鼠可能由于瘙癢不斷抓撓導致外觀脫毛。另外,牛棒桿菌感染可導致免疫缺陷小鼠出現(xiàn)斑禿。
處理:小鼠脫毛大多是良性可逆的過程,在消除影響因素后,大多可以自行恢復。當出現(xiàn)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時,需要考慮對設施及整個種群的影響,建議采取生物凈化的方式處理感染小鼠,并對設施進行清潔消毒。
Q: 小鼠螨蟲問題
A
表現(xiàn):小鼠體表螨蟲很多無法通過肉眼直接觀察,需通過鏡檢進行判斷。但是個別體型較大的螨蟲,比如柏氏禽刺螨(已遇到幾家單位反饋),可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蟲體。柏氏禽刺螨可吸食動物血液,并且吸食之后會爬到籠蓋/籠架等位置。小鼠感染螨蟲后可能會出現(xiàn)脫毛的問題,并且可能由于瘙癢出現(xiàn)焦慮不安的表現(xiàn)。
原因:大多為攜帶螨蟲的外來鼠進入設施導致。
處理:盡量淘汰或者生物凈化,也可使用菊酯類/伊維菌素等藥物進行處理,包括對小鼠進行藥浴、籠盒/籠架/設施噴灑等,處理過程中需充分考慮螨蟲傳播擴散的風險以及藥物毒性對小鼠的影響。
Q:被小鼠咬傷問題
A
對于我們經常接觸到的SPF級小鼠來說,被它們咬傷后不必過分擔心。第一時間及時清理傷口和消毒就可以了,如果有流血的情況可以擠壓傷口,并用清水沖洗。如果有小鼠體液沾染到口/鼻/眼睛等部位,也可同樣用清水沖洗。由于嚙齒類動物不是狂犬病的貯存宿主,所以被小鼠咬傷后通常也不用注射狂犬疫苗。
Q:小鼠營養(yǎng)補充物問題
A
有的實驗為了讓小鼠體重恢復或生長更快,會在籠盒中放入瓜子等營養(yǎng)補充物,小鼠似乎更喜歡吃瓜子,但是飼喂瓜子可能類似給小鼠飼喂高脂飼料,即使體重能增長,但是與正常飼料飼喂的小鼠仍有區(qū)別,所以飼喂瓜子可能會帶來實驗嚴謹性方面的質疑,不能大量飼喂更不能代替飼料。
Q:母鼠吃崽的原因
A
吃崽的原因比較多,包括:
● 母性差。母鼠第一胎帶崽情況整體偏差;另外不排除個別母鼠有吃崽癖的情況。
● 氣味。母鼠通過氣味識別小崽,當出生不久的小崽經過人員操作或者換籠等,身上可能沾染消毒劑/記號筆等氣味,影響了母鼠對小仔的識別,導致母鼠因不識別而不帶崽。其他能影響小仔身上氣味的操作都可能導致這種問題,這可能是日常飼養(yǎng)過程中更為常見的一種情況。
● 營養(yǎng)。飼料營養(yǎng)缺乏時,母鼠泌乳不足或自身營養(yǎng)缺乏,吃崽的情況會增加。對于帶崽的母鼠,最好使用繁殖飼料,而非維持飼料。
● 環(huán)境因素。文獻報道較多的環(huán)境因素有光照和噪聲,光照過強以及噪聲過高都會導致母鼠吃崽,所以需留意有頻繁操作的區(qū)域和與照明最為接近的區(qū)域。其他的環(huán)境因素也包括飼養(yǎng)密度過高、受到驚嚇等。
Q:潰瘍性皮炎發(fā)生原因
A
目前潰瘍性皮炎發(fā)生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是基因、飲食、環(huán)境、神經等多個因素共同導致的,在某些品系更為多見。潰瘍性皮炎?捎^察到小鼠不斷抓撓自己,導致皮膚的破潰,外觀與打斗外傷有一定相似性。關于潰瘍性皮炎(Ulcerative Dermatitis)有不少文獻報道,處理的方法也比較多樣,包括修剪小鼠腳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