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文章 > 高效清潔度分析的關鍵因素

高效清潔度分析的關鍵因素

瀏覽次數(shù):467 發(fā)布日期:2022-11-14  來源:徠卡顯微鏡
本文概述了影響汽車和電子制造業(yè)的高效清潔度分析過程的關鍵因素。

在汽車和電子行業(yè),零部件上細小的污染顆粒物也可能影響產(chǎn)品的性能,導致產(chǎn)品出現(xiàn)故障,或使用壽命縮短。對于汽車來說,過濾系統(tǒng)很容易受到影響。對于電子產(chǎn)品來說,印刷電路板(PCB)或連接器上的污染可能會導致短路。因此,清潔度在現(xiàn)代制造業(yè)的質(zhì)量控制中占有核心地位,特別是使用由不同供應商生產(chǎn)的部件時,更要重點關注清潔情況。車輛或設備的關鍵部件如果受到污染,整個系統(tǒng)就可能發(fā)生故障。因此,高效清潔度分析過程必須始于供應商這一環(huán)。

本文將討論以下幾點:
  • 高效清潔度分析的核心因素
  • 整體分析工作流程的優(yōu)化

介紹

對于汽車和電子行業(yè)的許多產(chǎn)品而言,在生產(chǎn)和裝配的各個階段中,零部件上都不能有灰塵或雜質(zhì)顆粒。顆粒物污染可能會引發(fā)部件缺陷,進而降低其性能和使用壽命。因此,這兩個行業(yè)在制造組件和產(chǎn)品時,常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來追蹤顆粒物并去除它們。不過,如果維持技術清潔度的方法效率不高,則會增加生產(chǎn)成本。

在汽車行業(yè)中,燃料噴射系統(tǒng)、燃料過濾系統(tǒng)、潤滑油和尿素(選擇性催化減少排放)的過濾系統(tǒng)、泵、發(fā)動機和變速箱控制單元、混合動力驅(qū)動部件和其他微機械部件中的殘留污染會嚴重影響產(chǎn)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1,2]。

在電子行業(yè)中,細小的顆粒物可能會導致高功率密度的元件發(fā)生故障,因此元件的清潔度非常重要。印刷電路板(PCB)等元件經(jīng)常有亞微米級的間隙和納米級的特征。例如,導電顆粒可以通過在兩個觸點之間形成直接的傳導路徑,或者通過縮短兩點之間的距離增加電介質(zhì)擊穿的概率,從而導致PCB短路[3,4]

電動汽車(e-mobility)[5]同時具有機械和電子部件,因此產(chǎn)品需要同時滿足這兩個行業(yè)的技術清潔度要求。

本文介紹了影響高效清潔度分析的核心因素,以及優(yōu)化整個工作流程的方法。

圖1:技術清潔度對于汽車和電子行業(yè)中使用的零部件非常重要。A)各種汽車部件,包括輪轂、過濾罐、泵、火花塞電纜;B)混合動力汽車的發(fā)動機、傳動系統(tǒng)、懸架、車輪和電池,電子顯示和汽車部件。

高效清潔度分析的規(guī)范

為了高效、經(jīng)濟地開展清潔度分析,所有參與生產(chǎn)的各方(通常是零部件供應商和產(chǎn)品制造商)都必須根據(jù)產(chǎn)品的要求,預先就產(chǎn)品規(guī)格達成一致。各方必須明確標準要求,比如有可能造成損害的顆粒特性,要遵循哪些標準和規(guī)范,以及記錄結(jié)果的最佳方式等[2]

自動化進行顆粒分析有助于實現(xiàn)高效的清潔過程。光學顯微鏡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標準方法,可以快速自動分析提取的顆粒,確定它們的數(shù)量、大小和其他具體屬性[2,6,7]。通過其他技術(如粒子計數(shù)或掃描電子顯微鏡)獲得的結(jié)果不能與光學顯微鏡的結(jié)果相較,因為兩者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檢測方法[6,7]

哪些測量參數(shù)是最有用的?

根據(jù)顆粒的尺寸(長、寬、高)和材料特性,可以將其分為多種類別。一般來說,由碳化物、金屬或陶瓷組成的顆粒都質(zhì)地堅硬,可以研磨,比如剛玉(氧化鋁)就屬于這類材料;而由塑料和其他有機材料組成的顆粒則質(zhì)地柔軟,研磨性欠佳。金屬和半導體陶瓷顆粒還具有導電性,因此,它們損壞電子元件的可能性很大。

就元件造成損害的風險而言,對于汽車工業(yè)來說,較高的硬質(zhì)顆粒(如碳化物、金屬、陶瓷等)比長而軟的塑料纖維更容易造成損害,因為它們的研磨性和磨蝕性更高。對于電子工業(yè)來說,金屬顆粒的導電性最高,尺寸超過200μm的顆粒[3]最容易導致電路板短路。


圖2:通過聚焦在A)較低的過濾器背景和B)顆粒的頂部,用光學顯微鏡測量顆粒的高度。


圖3:利用光學顯微鏡測量彎曲纖維的寬度或長度。使用可以在光纖內(nèi)部施加的最大圓形直徑(13μm),現(xiàn)實地評估對其造成損害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最小費雷特直徑(費雷特徑min = 180 µm)不適用,因為它大大高估了損壞的可能性。


圖4:根據(jù)清潔度分析中獲得的LIBS光譜判斷,顆粒由以下部分組成:A)主要成分是鋁(Al)和B)鋼(主要是鐵)

國際和區(qū)域清潔度標準

制造商和用戶可以利用標準化方法和手段獲得可靠、可重復、可比較的清潔度結(jié)果。

汽車行業(yè)的主流標準是VDA 19.1[6]和ISO 16232[7],它們給出了公認的定義和常用參數(shù)的范圍,如:用于清潔度分析的顆粒等級的大小和成分,顆粒識別的閾值,圖像設置等。

VDA 19.1標準提到,除光學顯微鏡外,其他方法如SEM、能量色散譜(EDS)和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也能可靠、有效地識別顆粒污染的來源[6,8]。LIBS可用于在空氣中用光學顯微鏡直接分析樣品,無需額外花時間制備樣品,也不需要將樣品運送到另一臺儀器上進行分析[6,8]。因此,與SEM/EDS相比,LIBS可以更快地確定顆粒成分,從而更有效地找出污染源[8]。

在電子行業(yè),清潔度的通用參考標準是ZVEI發(fā)布的一份指南(ZVEI=德國電氣和電子制造商協(xié)會),名為“電氣工程的技術清潔度”[4]。

理想的清潔度分析工作流程

汽車零部件的清潔工作流程包括5個主要步驟[6,7]
  • 清洗/水洗部件;
  • 通過過濾清潔液來提取顆粒;
  • 分析過濾器上的顆粒;
  • 記錄顆粒的尺寸和其他特征;
  • 評估造成損害的潛在風險并確定污染源。
圖5:汽車零部件的清潔度分析工作流程。

徠卡顯微系統(tǒng)和PALL公司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致力于幫助終端用戶創(chuàng)建一套理想的整體清潔工作流程[9]。用戶可以同時與徠卡公司的顆粒分析專家和PALL公司的顆粒提取專家互動,以優(yōu)化他們的樣品制備和清潔過程。

部分敏感的電子元件只能在無塵室中生產(chǎn)和清洗,才能避免空氣污染,達到可接受的技術潔凈度水平[3]。而對污染不太敏感的元件,則可以等生產(chǎn)結(jié)束后再行清潔[3]。向元件噴灑液體,或用溶液清洗元件,可去除元件表面殘留的顆粒。然后對液體或溶液進行過濾,將過濾器烘干,再對過濾器上的顆粒進行分析。

電子元件的清潔工作流程與汽車零部件非常相似,也是5個主要步驟[3,4]
  • 向元件噴灑液體,或用溶液清洗元件;
  • 通過過濾噴灑的液體或清洗液來提取顆粒;
  • 分析過濾器上的顆粒;
  • 記錄顆粒的尺寸和其他特征;
  • 評估引發(fā)問題的潛在風險。

總結(jié)

汽車和電子業(yè)零部件上的顆粒污染物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可能會降低產(chǎn)品性能或引發(fā)早期故障。對于汽車,發(fā)動機部件或過濾系統(tǒng)是重災區(qū)。對于電子產(chǎn)品來說,印刷電路板(PCB)上的污染物會導致短路。在過去的幾年里,市場對電動汽車(e-mobility)的需求一直在增長。制造電動汽車需要滿足兩個行業(yè)的清潔標準。

顯然,技術清潔對于現(xiàn)代制造工藝的質(zhì)量控制非常重要。如果生產(chǎn)中需使用多個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那么經(jīng)濟高效的清潔過程必須始于供應商這一環(huán)。
本文闡明了優(yōu)化清潔度分析和整體工作流程的核心因素。

了解更多:徠卡顯微

參考資料 
·  A. Schué, M. Härtel, Technical Cleanlin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Residual Dirt Analysis i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Science Lab (2011) Leica Microsystems.
·  N. Ecke, Webinar: Basics in Component Cleanliness Analysis, Science Lab (2017) Leica Microsystems.
·  M. Kövi, Technical Cleanliness i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The risk of particle contamination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mttoday (2019) SMT Today.
·  Technical Cleanlines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irt is simply matter in the wrong place, 2nd edition, Guideline (2018) ZVEI.
·  Electric Mobility, VDA.
·  VDA 19.1: Inspection of Technical Cleanliness, Volume 19, Part 1,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of Functionally Relevant Automotive Components, 2nd Revised Edition (2015) VDA.
·  ISO 16232:2018, Road vehicles - Cleanliness of components and system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  J. DeRose, K. Scheffler, Cleanliness Analysis with a 2-methods-in-1 solution: See the particles and know their com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Science Lab (2019) Leica Microsystems.
·  N. Ecke, C. Goasdoué, Webinar: New Cleanliness Workflow from Leica and Pall, Science Lab (2017) Leica Microsystems.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wǎng)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