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文章 > CAR-T細胞療法的關鍵:CAR分子的結構與設計

CAR-T細胞療法的關鍵:CAR分子的結構與設計

瀏覽次數(shù):2877 發(fā)布日期:2022-9-2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CAR分子結構

一、前言
CAR-T 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指通過向T細胞中導入一種人工設計的CAR分子,賦予T細胞靶向功能,再將這種改造后的CAR-T細胞回輸?shù)交颊唧w內(nèi)進行治療。CAR-T細胞殺傷腫瘤細胞機制不具有MHC限制性,通過結合靶向抗原即可被活化,從而高效殺傷腫瘤細胞。CAR是一種的人工改造的受體分子,它可以賦予免疫細胞被某個特定靶點激活的特異性,從而增強細胞識別抗原信號與活化的功能。

因此,CAR分子的設計是CAR-T細胞療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盡管CAR-T細胞療法在血液瘤中取得了空前成功,但依舊面臨一些挑戰(zhàn),例如在CAR分子設計和細胞功能的改進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間。

二、CAR分子的基本結構
CAR分子包括三個主要部分: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內(nèi)域(圖1)。胞外域中的抗原結合域通常是一個抗體來源的單鏈片段scFv分子,主要由抗體的可變輕鏈(VL)和可變重鏈(VH)及中間的Linker區(qū)連接組成,再通過鉸鏈區(qū)(Hinge)連接到跨膜結構域,負責識別抗原。跨膜域的主要功能在于將CAR分子錨定在細胞膜上,其對CAR分子表達的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胞內(nèi)域則包括共刺激結構域和信號轉導結構域,二者合力負責T細胞的完全活化。

 

CAR分子基本結構

圖1 CAR分子結構示意圖
 

以下將對CAR分子的各個部分逐一介紹。

1.胞外域
抗原結合域——scFv
scFv靶向腫瘤抗原的特異性及親和力是CAR-T療法安全有效性的基礎。腫瘤相關抗原(TAA)是免疫治療的主要靶點,在腫瘤組織中高度表達,在健康組織中也有較低水平表達。這會形成對非腫瘤組織的脫靶損傷(On-target, Off-tumor),有時還會產(chǎn)生危及生命的毒性。因此,用于CAR分子設計的scFv的特異性至關重要。為了避免On-target, off-tumor副作用,抗體的特異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scFv的親和力特征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抗原結合結構域參數(shù),它解釋了多種受體-配體相互作用,從根本上決定了CAR分子的功能。為了識別腫瘤細胞上的抗原,誘導CAR信號傳導并激活T細胞,CAR分子的抗原結合親和力必須適中,一方面親和力要足夠誘導T細胞的活化和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另一方面親和力又不能高到對有抗原低表達的組織產(chǎn)生毒性以及過度激活導致的自身耗竭和死亡。此外,為了優(yōu)化CAR分子與其靶抗原的結合,必須考慮其他因素,例如表位位置、靶細胞上的配體密度以及單個配體結合域的親和力等。


除了簡單地識別和結合目標表位外,scFv的其他特征也會影響CAR功能。例如,VH和VL兩條鏈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互補決定區(qū)的相對位置都會影響CAR分子對其目標表位的親和力和特異性。而目標表位的結構、空間可用性和功能方面也需要考慮在CAR分子的設計中。

最后,免疫原性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利用雜交瘤技術制備的鼠源單克隆抗體(mAb)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可被人體免疫系統(tǒng)視為抗原,觸發(fā)免疫系統(tǒng)介導的排斥反應,甚至引發(fā)嚴重的免疫疾病。因此,scFv的人源化有助于提高CAR-T細胞的安全性和治療潛力。

總結來說,scFv的親和力、特異性、目標表位和免疫原性這四個特征對于CAR-T分子的設計至關重要。

鉸鏈區(qū)——Hinge
鉸鏈或間隔區(qū)由CAR分子的非抗原結合細胞外區(qū)域組成。鉸鏈區(qū)的功能是提供克服空間障礙的靈活性,允許抗原結合域進入目標表位。鉸鏈區(qū)的長度和組成的差異會影響CAR分子的表達、柔韌性,以及信號傳導、表位識別等,最終影響CAR分子的功能。因此,必須針對每個特定的抗原結合域進行量身定制,從而確定最佳的鉸鏈區(qū)結構。

2.跨膜域
跨膜結構域負責將CAR分子的細胞外結構域與細胞內(nèi)結構域連接起來,從而將配體識別信號轉導至細胞內(nèi)。由于跨膜域經(jīng)常根據(jù)細胞外間隔區(qū)或細胞內(nèi)信號傳導域的要求而變化,因此在設計CAR分子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

3.胞內(nèi)域
共刺激結構域
CAR分子中的共刺激結構域負責給T細胞提供第二個激活信號。最常見的共刺激域是CD28和4-1BB,CD28共刺激因子可誘導更強烈的急性反應,但其作用持久性有限;而4-1BB因子的激活能力較低,卻具有較高的長期持久性。

信號轉導結構域
T細胞受體(TCR)在細胞內(nèi)與CD3二聚體密切相關,后者攜帶基于免疫受體酪氨酸的激活基序(ITAM),ITAM在被淋巴細胞特異性蛋白質酪氨酸激酶(LCK)磷酸化后啟動T細胞激活信號。多年來,CD3ζ鏈已被用作標準的CAR分子信號轉導結構域,而ITAM的數(shù)量及位置等因素也可為CAR分子的設計提供信息。

、迭代進化中的CAR分子
根據(jù)胞內(nèi)結構域設計的不同以及引入細胞因子和配體的差異,CAR分子目前可分為五個不同的代次(圖2):
 

CAR分子基本結構
圖2 CAR分子的迭代[1,2]

 

1.第一代CAR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Zelig Eshhar團隊[3]大膽地將抗體scFv與CD3ζ直接融合成一個蛋白質,且證明表達這樣融合蛋白的T細胞能傳導信號、分泌白細胞介素并在體外殺死表達特定抗原的淋巴瘤細胞,至此第一代CAR-T產(chǎn)生。由于沒有共刺激域,第一代CAR-T的信號傳導效率低下,并且體內(nèi)增殖能力較弱、存活時間都較短,最終未能在臨床應用中獲得預期的療效。


2.第二代CAR
科學家在第一代CAR-T的基礎上引入了一個共刺激域(CD28或4-1BB),增強了T細胞對活化信號的響應能力,并且在臨床治療中展現(xiàn)了令人驚喜的治療效果。目前上市的CAR-T藥物均為二代產(chǎn)品,如Kymriah和Yescarta等。

3.第三代CAR
第三代CAR-T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引入了兩個共刺激域(CD28和4-1BB),以期望達到更好的信號傳導的效果。然而共刺激信號不是簡單的相加,增加多個共刺激因子也可能因為改變CAR-T胞內(nèi)段結構域的長度而導致原有的信號減弱或不能傳遞。因此這種方法提供的臨床益處仍存在爭議。

4.第四代CAR
為了增強CAR-T細胞的功能,第四代CAR-T引入了一個細胞內(nèi)結構域共表達一些小分子物質(如促炎癥細胞因子IL-12),能夠觸發(fā)由細胞因子誘導的信號或者阻斷影響CAR-T細胞功能的一些信號通路,以期收獲更強的療效。

5.第五代CAR
第五代CAR-T即通用型CAR-T,是指從健康志愿者獲取T細胞并進行基因編輯敲除相關基因,然后轉入CAR基因制成的CAR-T細胞,最主要的優(yōu)勢在于不需要從患者體內(nèi)獲取T細胞進行定制,而是可以做到現(xiàn)貨供應,從而節(jié)約時間和治療花費。

四、總結
CAR分子結構的每個模塊都獨立并協(xié)同地影響CAR-T細胞的功能。一般來說,嘗試在scFv和共刺激分子方面進行改造是CAR分子設計和優(yōu)化的切入點。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代CAR以外,還有其他基于不同目的的新穎CAR分子也被設計出來,例如針對抗原丟失的雙價串聯(lián)CAR、特異性識別健康組織的抑制性CAR、攜帶自殺基因以提高安全性的CAR等等。然而,也有研究證明鉸鏈區(qū)和跨膜域可能是CAR分子設計的重要潛在組成部分,對于改善基于CAR的抗腫瘤功能至關重要。由于CAR分子的設計環(huán)節(jié)涉及到多個組分,使得CAR優(yōu)化過程難以測試,因此必須進行系統(tǒng)的評估和考量,為合理設計下一代CAR-T細胞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 Mchayleh, W.; Bedi, P.; Sehgal, R.; Solh, M.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s: The Future Is Now. J. Clin. Med. 2019, 8, 207.

[2] Hughes-Parry Hannah E., Cross Ryan S., Jenkins Misty R.(2019). The Evolving Protein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Int J Mol Sci, 21(1), undefined. doi:10.3390/ijms21010204

[3] Eshhar, Z., Waks, T., Gross, G. and Schindler, D. G., Specific activation and targeting of cytotoxic lymphocytes through chimeric single chains consisting of antibody-binding domains and the gamma or zeta subunits of the immunoglobulin and T-cell recep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 90: 720–724.

發(fā)布者:賽業(yè)(蘇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聯(lián)系電話:400-680-8038
E-mail:info@cyagen.com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wǎng)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