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埃博拉病毒,脂質組學,治療靶點,脂質代謝
2014年,非洲爆發(fā)了有史以來最兇猛的一次埃博拉病毒疫情,震動全球。直到年底,疫情才終于得到控制。根據世衛(wèi)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截至2014年12月14日,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1.8萬例感染者,近7000人死亡。因為疫情影響農業(yè)生產和貿易,西非疫區(qū)國家將有百萬人面臨饑荒威脅。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等途徑傳播,感染潛伏期從2天到21天不等。患者的最初癥狀是突然發(fā)燒、頭痛,隨后是嘔吐、腹瀉和腎 功能障礙,最后是體內外大出血,死亡。
今天小編要跟各位老師來聊一聊一篇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文章。
Plasma lipidome reveals critical illness and recovery from human Ebola virus disease
2019
IF=9.504
原文鏈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9/3919
樣本:
45例血漿樣本──11 EVD幸存者(29例血漿樣本),9例死亡者 (9例血漿樣本)和7 例健康志愿者(7例血漿樣本)
技術:
基于脂質組學技術,對2015年采集到的7例塞拉利昂健康志愿者和確診為EVD患者(11幸存者和9死亡者)及其康復過程中的一系列血漿樣本(s1,s2,s3)進行分析。一共45例血漿樣本,檢測到包含19種亞類的423種脂質分子。
與健康志愿者或死亡者相比,EVD患者的脂質代謝發(fā)生了強烈的改變。幸存者與死亡者相比,差異的脂質分子逐漸增多,與健康志愿者相比,差異的脂質分子逐漸減少,這相反的變化趨勢,暗示幸存者的康復。
脂質亞類水平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同時脂肪酸碳總數(shù)、不飽和鍵及單個脂肪酸的表達量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幸存者的PC亞類含有更長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平均含有38個碳和5個雙鍵),而死亡者的TG亞類含有更長的不飽和脂肪酸(平均55個碳和5個雙鍵) 。
與健康志愿者或死亡者對比,幸存者康復過程中,所有含有16:0 或 18:0的Cer亞類脂質分子發(fā)生顯著下調(>4.5 log2 fold change (FC); P < 0.01),幾乎所有的含有18:3 或20:3 脂肪酸的PI亞類上調。35%的Cer亞類脂質分子, 42%的LPCs亞類脂質分子 20%的PCs亞類脂質分子,25%的PGs亞類脂質分子和50%的PSs亞類脂質分子的變化大于4.5倍,表明這些脂類在EVD的感染以及/或恢復過程中受到顯著影響。
最后作者進一步分析討論死亡者血漿中增加的PS、PE、Cer、PG和DG與幸存者血漿中增加的LPC, PC, LPE和 PI的生物意義,參與細胞外囊泡、細胞凋亡、肝功能異常等多種生物過程,并提出了可能提高EVD存活率的干預治療措施。
小編心得
生物脂質,包括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糖脂等,既是能源物質,也是生物膜(亞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基礎,同時也是重要的信號分子,任何的生物過程都離不開脂質的參與,是近幾年代謝組學領域類非;钴S的一個研究方向。由于研究的新穎性高,在文章發(fā)表方面具有一定的領先優(yōu)勢。本篇文章就給出了一個典型案例,經典的脂質組學實驗設計思路+常規(guī)數(shù)據分析內容+作者的客觀闡述,并刊登在PNAS上,值得各位老師借鑒和參考。
中科新生命脂質組學技術平臺建立在LC-MS/MS上,采用包含170萬種脂質分子的商業(yè)化LipidSearch數(shù)據庫,覆蓋8大類脂質的鑒定,提供多層次的數(shù)據分析內容(亞類、分子),完整解析脂質亞類功能,同時還提供一站式的脂質驗證服務和多組學聯(lián)合服務。歡迎各位老師同學前來咨詢!